近段时间,“上市公司 PE”模式在医药圈流行起来,爱尔眼科、一心堂、北大医药等多家公司纷纷设立并购投资基金。在这次“拿来主义”的浪潮中,医疗产业并购基金日渐成为医药企业快速实现外延式增长的途径。不过,市场人士指出,医药行业投资的新思维、新模式是否顺应未来发展趋势有待时间检验。 药企掀起并购基金热 在2013年,京新药业成为唯一一家参与并购基金合作、借此进行产业整合的A股市场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14年上半年,共有3家药企涉及,分别为迪安诊断、爱尔眼科、中恒集团。而到了2014年下半年,医药类上市公司参与并购基金的热情瞬间爆发,参与公司多达10家,包括爱尔眼科、一心堂、达安基因、北大医药、仟源医药、中源协和、乐普医疗、泰格医药、中恒集团、鼎龙股份。 爱尔眼科12月11日晚间公告称,为抓住医疗行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9800万元与达孜县中钰健康创业投资基金共同发起设立湖南爱尔中钰眼科医疗产业并购投资基金,作为公司产业并购整合的投资平台。该投资基金的出资总额为10亿元,专注于投资、经营、管理眼科专科医院及其供应链服务,主要方式为并购、新建、合作经营、托管等。 与爱尔眼科直接参与不同,一心堂选择了优先收购的模式。一心堂披露,实际控制人阮鸿献拟与中钰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云南昆明钰心医药产业并购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投资基金将围绕一心堂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并购及投资方向,在标的项目达到各方约定的并购条件时,由一心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收购。 不仅药企在积极参与并购基金的创立和收购,一些金融领域上市公司也瞄准了医药市场的“肥肉”。12月16日,昆药集团、平安证券、兴业银行在昆明签约成立昆明诺泰医药产业并购基金。 市场人士指出,虽然医药行业有其特殊性,但随着网售处方药等相关政策逐步放开,传统医药市场格局和药品营销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健康医疗行业上市公司参与并购基金成为行业风向标。 前述人士强调,自2009年以来,医药行业在新医改和国家系列产业政策作用下,并购整合持续活跃。从投资角度来看,虽然医药产业存在机会广、收益高的优势,但也有难度大、风险多等特点。通过参与投资基金,医药类上市公司可以降低投资风险,通过体外孵化的方式减少研发投入和人力成本。 并购基金机遇与风险并存 2014年以来,资本市场众多VC/PE在投资业务上做减法,砍去诸多投资部门,但保留最多的就是TMT和医疗健康。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13年VC/PE共投资了210家医疗健康企业,达到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投资金额总计19.9亿美元,仅低于“全民PE”火热的2011年。 而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并购重组热闹非凡,其中,医药行业一直是重头戏。从下半年情况看,医药行业不仅是沪深两市发起重组并购事件最多的领域,也是设立并购基金最集中的行业。 深圳市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张宸表示,“在这种并购基金的运作模式中,上市公司对于标的的选择非常清晰,但是标的需要孵化,实际上借助杠杆的作用,这是一种债权加股权的夹层融资基金方式。比如,先让大股东参股这家公司,然后我们再去融资,最后大股东实现资产注入,并入上市公司,帮助上市公司实现控制投资标的,这是一种隐性收购。” 市场人士表示,国内医药行业目前需要通过并购的形式实现发展,原因在于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且非常分散,我国药企在研发上总体投入不足,新药大概需要6年至8年时间完成审批,整个过程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而通过并购方式,上市公司能够实现快速的外延性增长。 随着医药行业门槛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将是必然、强弱分化逐渐明晰,行业中财务实力强的公司将通过外延式增长寻找新增长点,由此掀起行业并购热潮。 需要指出的是,医药类上市公司纷纷设立并购基金并不意味着并购基金运作简单。并购基金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于理想的投资标的难找。对于PE机构而言,不仅需要丰富的并购经验,还需要对产业链整合有十分专业的认知。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纵使有基金机构具备专业的价值发现能力,但是在顺利实现标的收购方面会面临困难。 |